检索课教学  

一、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历史
(一)溯源和历程

1963年起在全院师生中开展一些诸如“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使用工具书”、“当前检索工具的发展与出版状况”等专题辅导,有意识的培养在校读者对馆藏文献的查询、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

1965年图书馆有了正式馆舍就专门设了一间“检索室”,将中外文检索工具集中呈列其中,指导读者查找文献。为昆虫学研究生开设如何利用检索工具讲座,并第一次编写了讲义,由教务处铅印发给研究生使用,这可称为“文献检索课”的初次尝试。

文革后,以农学植保两个系二年级学生为试点,开设20学时文献检索选修课。文献检索课在师生中反映很好,逐步扩大到全院各系,得到全院的认可。图书馆内也相应成立了兼职的教学小组,自编讲义教学。1984年我国开始实行专利法,福建省专利管理局举办首届专利文献检索班,图书馆立即派人参加,并率先在省内自编专利文献检索知识讲义,以讲座形式面向全院师生开课。

1984年教育部(84)教高一字004号文件要求在各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鉴于我校各系开设文献检索选修课已有二、三年的经验,教务处根据通知精神,将文献检索课更名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且正式改为必修课(仍为20学时),以后又改为2学分。为确保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正式成立《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小组,教材有:《农经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与利用实习指导》。

1992年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按照基本要求精神,1993年修订了教学大纲,配备3名具有本科文凭和图书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教师。1995年、1997年先后与原浙江农业大学图书馆联合编写出版了《农林文献检索与利用》、《农林文献检索教程》。

2000年后,为了更好地做好科技查新工作和文献检索课教学,采取查新工作、文献检索课轮流的部门运行制度,一方面很好地提高了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也很好增强了教师们的查新能力。这些都为2009年成功申报教育部查新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29月校教务处将一直以来都是限制性选修课的文检课定为公共基础课,为全新本科生开课。学时30,学分1.5,成为福建省内唯一一所将文献检索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校。

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的发展,教学小组不断修订调整教学大纲,逐步减少手工检索课时增加机检和网络信息检索的课时,2003年添置了70多台电脑供学生上机实习各种数据库检索技术和Internet信息检索技术;

20079月经学校重新审批,成立了信息检索教研室和信息检索实验室;

2011年新增加一教学实验室,配备教学中控系统设备和100多台电脑;

20136月成功举办“20122013年福建省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文献检索课)教学”研讨会;

201511月在安溪校区成功举办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素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主题的福建省高校图书馆2015年“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



(二)主要成绩

1、课程建设方面

1984年全省高校图书馆经验交流会上,我馆开展文献检索工作经验被推选出席全国高校图书馆经验交流会进行交流。

19871989年,以戴秀英老师任组长的文献课教学小组获得省普通高校图书资料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89年我馆文献教学小组获省图书馆学会先进集体荣誉。

198910月省内首次《农业科技文献检索》师资培训班委托我馆举办,来自农科院情报所等8个单位的文献资料人员共25人参加学习。

1989年我馆举办的省农业系统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培训班教师学员照

  2、教材建设方面
     
从最早自编油印教材和实习指导开始,到与其它高校合编,自编,再到分科编教材。 

自编讲义

  

参编教材

自编教材

   3、科研及教学成果方面      

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20余个,发表了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高校学习型图书馆建设与创新教育的研究》获2006年全国林业高校图书委员会年会三等奖;《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对策》获2006年福建社会科学信息学会2003-2005年度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20余个,发表了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高校学习型图书馆建设与创新教育的研究》获2006年全国林业高校图书委员会年会三等奖;《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对策》获2006年福建社会科学信息学会2003-2005年度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论高校图书馆科技创新知识服务》获2006年全国林业高校图书委员会年会二等奖和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信息化、网络化与信息资源建设“征文活动二等奖;《整合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个性化检索服务的思考》获得福建省高校“万方数据杯”论文大赛三等奖;《Web情报信息挖掘技巧》获得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信息化、网络化与信息资源建设征文”活动三等奖。《文献检索》课件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课件大赛”三等奖,1人获得“最佳一堂课”优秀奖。 

二、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一)教学改革

此次教改始于2014年,纳入2015级学生培养计划,此次教改教学流程的重塑是教改的核心(两个变化)。

一是一门课变两门课

二是两个教学环节变三个环节

(二)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12016-2017第一学期,处于新旧教学模式更替阶段,一共21个教学,18个班仍为旧教学模式:课时30学时,2学分,16学时理论课,14学时实习课。有3个教学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课时24学时,1.5学分,10学时理论课,14学时实习课,其中制药专业开设教学实践课。

2、开展学服务开设专题讲座,教研室除了完成学校的公共课教学外,还采取讲座方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三)师资情况:     

教师总数

7人(校本部)

年龄分布

50岁以上

3

43%

40岁-50

3

43%

30岁-40

1

14%

学位分布

2

28.6%

5

71.4%

职称分布

副研究馆员

6

86%

馆员

1

14%

    2、教学条件:  

拥有两间实习室,一间位于逸夫图书馆共有100台学生用机,两台投影仪,讲台设有中控系统,此实习室为主要教学用房。另一间位于李常盛图书馆,共有70台学生用机,一台投影仪,此实习室主要用于开展学科服务的培训工作。

2015年为了教学实践环节的需要,更新了李常盛图书馆的计算机。

另外,我们还购置了改卷机,实现标准化考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为开展学科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逸夫图书馆实习室

逸夫图书馆实习室

    

3、教材建设情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信息以几何级数在增长,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捷和人性化,网络搜索引擎、商业数据库的种类越来越多,要想从海量的文献信息源中迅速准确地获取决策和研究所需的有用信息,只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远远不够。如何管理和驾驭海量信息资源,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分析甄别、去伪存真、寻找有用的知识,如何去主动分析预测,并从收集的信息中寻找和挖掘事物发展的规律十分必要,成为大数据时代专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新命题。
   2014
年,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信息检索教研室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将三本分科教材汇集成一本,在保留检索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个人文献管理及信息分析等知识,教材内容由原来重检索,轻利用转向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从四个层面介绍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相关知识。第一篇 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信息资源、信息检索基础及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第二篇 检索平台,主要介绍各种中外检索平台;第三篇 管理与分析,主要介绍文献管理和分析软件的使用;第四篇 实务操作,主要用案例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4、近五年信息素养教育对象的情况

1)《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学生情况,近五年共计对全校本科专业31868

人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详情如下表:   

2013

2012-2013第二学期

2420

2013-2014第一学期

2869

合计

5289

2014

2013-2014第二学期

2686

2014-2015第一学期

2831

合计

5517

2015

2014-2015第二学期

2895

2015-2016第一学期

2906

合计

5801

2016

2015-2016第二学期

2894

2016-2017第一学期

3684

合计

6578

2017

2016-2017第二学期(含嵌入式实践教学)

2039

2017-2018第一学期(含嵌入式实践教学)

6644

合计

8683

  

(2)信息素养教育情况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由《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人员负责。2011-2012年,主要采取下学院开展讲座;2013年以来改变原有模式,采取自拟培训内容,师生自愿报名参加的方式进行。至今,已完成51 场讲座,参加讲座人数达3214 余人次。

三、信息素养教育展望

福建农林大学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到目前的状况是几代图书馆人、几任图书馆领导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新一代图书馆人,肩负着提高我校师生信息素养水平的任务,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变化,如何提升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水平,努力为我校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研室值得深思的课题。

1、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1)教材建设与时俱进

如何教授学生检索图书馆资料是目前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不再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所,信息检索越来越傻瓜式,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因此教授学生利用、管理信息,发现知识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鉴于此,信息素养教材的建设应与时俱进,增加更多信息利用的知识内容。  

2)努力争取成功申报精品课程

群策群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努力申报校级精品课程,然后逐级向上申报,扩大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影响面。  

3)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教学模式,

通过建设题库,课件库等方式,集中大家的智慧,提高工作效率。

改进教学模式,尝试开展嵌入式教学,拟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利用文献管理软件撰写论文,争取为研究生开设课程

2、结合学科服务,深化信息素养教育

学科服务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为信息素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信息素养教育从服务对象层面上得以拓展,通过为科研人员提供培训,更好的服务科研。  

3、加强师资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师资力量是课程水平的重要体现,因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常性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各类培训,甚至到国外培训,吸取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最新技术,应该是有效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学校主页  中国图书馆学会  福建省图书馆  厦门大学图书馆 福州大学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联系我们
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 Copyright©2010  All Rights Reserved